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2章(1 / 2)





  “什么事?”

  “不许你去会我家虫虫姐姐。”

  墨儿忙又点头:“我不会。”

  “还有,再过两年,我就梳头了,那时候你再来。”

  墨儿一听,惊了一跳,顿时涨红了脸。

  “一定要来!答应我!”小蟋紧紧盯着墨儿的眼睛。

  墨儿慌忙胡乱点了点头。

  小蟋绷紧的小脸儿忽然笑起来,宛然仍是个天真小女童。她抓住墨儿的手,把那块银饼放进墨儿掌心。

  墨儿连声道着谢,飞快骑上驴,慌慌逃走了。

  出了东水门,墨儿这才停下来,将驴牵到护龙桥边。

  他从怀里取出那块银饼,果然很脏旧了,积了一层黑垢,银饼两面依稀有残余铭文,正面是“中靖”两字,各缺了一半,背面是半个“匠”字。

  墨儿猜测,这块银饼应是从一锭银铤上截下的一小块,铭文大概是:建中靖国元年,某监匠所制。距今已经二十年了。

  这块银子竟和自己同岁,墨儿骑上驴背,不禁微微一笑。

  那一年,不只对他重要,对天下而言,也极关键。

  那是当今天子继承皇位的第二年,皇太后驾崩,天子初御紫宸殿,正式亲政。当时,这位新官家踌躇满志,引用《尚书》“懋昭大德,建中于民”,立了这个新年号,意图调和神宗、哲宗四十多年新法旧法之争,中道而行,让国家得以靖安。但次年就换了崇宁年号,任蔡京为相,大兴新法,清除元祐旧党。第二年,墨儿的父母也被贬到岭南,从此骨肉永诀。

  北边的大辽,这一年也发生了大事。道宗皇帝耶律洪基病薨,耶律延禧继位,这位新皇帝荒于游猎,政令无常,挥霍无度,二十年来耗尽大辽国库,散尽北地人心……墨儿边想边行,不觉已到虹桥口,拐到尹氏家,见尹氏倚在门边,睁着空茫双眼,侧耳听着路口动静。

  没等墨儿开口,尹氏便问道:“墨儿兄弟,是你吗?”

  “尹婶,是我,”墨儿忙下了驴,走过去,取出那块银饼递到尹氏手中,“尹婶,你看看,是不是这块银子?”

  尹氏接过银饼,拇指才一摸,便脸色大变:“是!是这块!你从哪里得来的?”

  “第二甜水巷的一家……一家妓馆里。”

  “这银子怎么会跑到那里去的?”

  “是孙圆。”

  “不会!圆儿怎么会去那种地方?他从没去过!”

  “尹婶,是他。他是昨天傍晚去的。”

  “就算他去了那地方,又是怎么拿到这块银子的?他没有钥匙,根本打不开柜子和匣子。”

  “这还得再查。”

  “圆儿人在哪里?”

  “昨晚他就离开了那家妓馆——”

  “那他去了哪里?”尹氏空盲的眼珠急急颤动。

  “尹婶不要过于担忧,那取货的人既然给了三天期限,三天之内应该不会加害孙圆。”

  “他虽然顽皮,却从来没有夜不归家,到现在还不见人……”

  “尹婶,有件事我还得再问一遍。”

  “什么事?”

  “昨天你将香袋锁起来之前,摸里面的东西和取出来之后再摸,真的不一样?”

  “今天我一直在回想,之前摸香袋里的东西,除了碎香料,那颗药丸要硬一些。还有样东西,有点滑韧劲儿,估摸应该是耳朵。后来取出来,因那人在等,就没仔细摸,不过味道闻着略有些不一样。”

  “哦?”

  “之前,香味重,药味轻,后来闻着药味似乎浓了一些。”

  墨儿回到家中时,天色已晚,夏嫂早已备好了晚饭。

  今天大家似乎都有心事,饭桌上不似往日说说笑笑,哥哥默默喝着酒,很少动菜;嫂嫂夹了块哥哥素日爱吃的煎鱼,放到哥哥碗中,见哥哥不吃,也没有劝,她自己也神情倦倦,似带悲容;瓣儿则一直低着头,吃得很慢,不言不语,似乎在思忖什么;琥儿病虽然好了,却仍没精神,坐在一边小凳上,夏嫂轻声喂他吃饭,他也不愿多吃;至于自己,一直在想那香袋的事,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哥哥。

  正吃得没情没绪,忽听院外有人敲门,墨儿忙放下筷子出去,开门一看,是二哥赵不弃。

  “吃过饭没有?还有剩的没有?我可饿坏啦!”赵不弃还是那般喜气洋洋,无拘无束。

  夏嫂去拿了副碗筷,墨儿和瓣儿挪开座椅,让赵不弃坐在中间。赵不弃坐下便大吃大嚼,一边吃一边得意道:“哥哥,我也要开始查一桩案子啦,这案子极有趣。弄不好会惊动天下!”

  只要赵不弃在,便是想闷也闷不起来,座中其他人全都抬眼望向他,赵不尤问了句:“什么案子?”

  赵不弃猛刨了两口饭,才放下筷子道:“前任宰相何执中的孙子何涣。这话只能在这屋子里说,万万不能传出去。你们知不知道,他是个杀人凶犯?而且他瞒住罪案,不但参加省试,今早还去殿试了。”

  赵不弃讲起他遇的这桩案子,的确十分离奇,大家听完后,谈论了一番。

  墨儿在一旁听着,也忍不住道:“我今天也接了桩案子——”

  他将香袋疑案也讲了一遍。

  赵不弃听后笑道:“你这案子也有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