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2章(1 / 2)

第12章

小时候,我们接受的所有教育是:公平竞争,友谊第一。

出了校园我们才发现,市场经济主导的竞争机制,没有友谊,更无公平。

徐清和顾言说,关于七号空间站她可以去找程逾白谈谈,于是光明正大地翘了班,九点不到就坐在一瓢饮的露台上喝起了茶。

程逾白远远扫她一眼,又看了眼殷勤备至的小七。

小七顿觉后脖子一凉。

正纳闷呢,徐清好心地向他解释:“昨天程逾白说不会让我轻易喝到他这儿的茶。”

“啊?”

徐清掀起茶盖,凑近闻了闻:“早春的新茶?”

“是,谷雨前采的第一茬嫩芽,尝着清新吧?就是有点苦,不知道你喝不喝得惯。”

“苦吗?”徐清舔了下舌尖,“不苦啊。”

人就在面前,眼睛却若有似无瞅着别处,小七不回头也知道斜后方抱柱上倚着的是谁。她那一副捧着盖碗细细品砸的模样,真像上门来找茬的。

小七咽了咽口水:“你懂茶?”

“一点点。”徐清说,“用虎跑泉水配上玻璃杯,撮2-3克芽儿,加水七八分泡龙井最佳,盖碗也不是不行,不过就跟小孩偷穿大人西装一样,瞎讲究。”

得,还真是来找茬的。小七不太懂茶道,咂摸着眼前这人和程逾白关系匪浅,上赶着拿了茶柜里最贵的一套茶具,不想直接把人头送到敌军营帐里了。

“怪我,要不给你换个玻璃杯?”

“不用,我不讲究。”

哎哟姑奶奶,您要不讲究整这一出几个意思?小七眨眨眼,直觉脑门上戳着一把无形的刀。

徐清抿一口茶,低头时余光瞥向程逾白。

程逾白了然。

苏州一代首推碧螺春,以洞庭东、西山所产为主,常用山泉水冲泡。广州潮汕一带则钟情用小杯细啜乌龙,称之为“功夫茶”,与之配套的茶具可谓“烹煮四宝”,即潮汕炉,玉书煨、孟臣壶、若琛杯。青城山、齐云山一带讲究道茶,意在表现道家清静无为与大道自然的思想意境。

行行有门道,她手里的盖碗茶,确实是老成都的兴潮玩意儿。

以前她不讲究,没少被他数落。现在倒好,拿他教她的东西反过来挑衅他,长本事了。晓得她来找不痛快,程逾白偏不搭茬,冷冷一笑转身离去,徒留徐清一口茶噎在喉咙,半上不下。

好一会儿,身旁响起一个声音:“以前遇见过一个远方游士,招待我喝过一次白岳的道家茶,据说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,有黄山白岳甲江南的美誉。那里是道家的桃源洞天,山林险峻,空谷幽静,盛产白岳黄芽。”

“嗯,就是齐云山,现在都叫齐云毛峰。”清明后谷雨前采摘,黄中隐翠,白毫显露,一叶包一芽,香若幽兰。知道徐稚柳是在替她化解尴尬,徐清笑了笑,“有机会的话,你真应该到处走一走,尝尝各地风味,味道都不一样。”

徐稚柳静了一瞬,说:“我没有过。”

“嗯?”

“我从没有过到处走走看看的机会。”过去是,现在也是,以后也是。

徐清放下茶杯,说:“对不起。”

“不要紧。是他教你的茶道?”

“你真的只有十八岁?”

徐稚柳莫名,又听她说:“眼睛可真毒啊。”

看来是猜对了。

她句句带刺,还说人瞎讲究,摆明了意有所指。徐稚柳本来想问她要不要聊几句,却见她低头看时间,显然那段过去对她而言并不容易开口。

她不说,他也不问,上前研究“盖碗”。清代重盖碗茶,又称“三才碗”,天地人也,茶杯一式三件,下有托“地”、中有碗“人”、上置盖“天”,包含古代哲人“天涵之、地载之、人育之”的道理。

只古时候盖子和碗要一起利削一起烧,开窑时左右搓动,盖和碗才能分开,这样相接的子口处不上釉,就容易积下茶垢。后来有人研究“盂”,在原有基础上改进造型,配上盖,逐渐形成“饭贝”。

从斗饭贝到石榴饭贝,再到配底托的N个进阶过程,渐而取代了早期盖碗,逐渐形成当代盖碗,形式各样,不过碗和盖子大多沿用以前的风格,仿古绘山水画,碗内绘避火图。

北京气候高寒,茶具以保温为要,所以盖碗茶一时风行,四川受影响最深,至今特色不减。“以前老百姓喝茶用的是渣胎碗,只有皇宫、官府,富豪乡绅之家才用盖碗喝茶。”因此又得名官盖,为附庸风雅,山水画或吉祥寓意最符合官盖的气质。

譬若这套黄釉暗刻龙纹盖碗,应是清朝原产,虽不至御用层级,但非王公贵族亦不敢擅用。

“难怪古装戏里达官贵人都喝盖碗茶。”原以为推盖品茗是为显文人风雅,没想到竟为保温,“不过你怎么知道饭贝?”

饭贝走势最好的时候是民国十年,他是清朝人,按理说不可能知道后世的事。

徐清猜度:“又是电视上看到的?”